黑橋牌食品致力傳承臺灣的飲食文化
保留最道地的臺灣原產美食精神

1957年,黑橋牌食品創辦人陳文輝先生,在台南運河旁俗稱「烏橋」之處(現為新南橋)成立家庭式肉品工廠,即為「黑橋」品牌的起源。1973年正式登記 為滋味珍食品股份有限公司,註冊商標『黑橋牌』,1979年自臺南市富強路1000坪工廠擴大建廠至台南安平工業區之現址,面積約3000坪,為臺灣本土 第一家自動化肉品加工廠。2009年12月正式更名為『黑橋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』,2012年於安平工業區現址擴建工廠達5000坪,員工數達400餘位。

品牌起源

創辦人的故事-運河發跡的美食傳奇

四百年前明鄭渡海抵台後,將廈門肉品加工技術伴隨著引進台南,融合府城的飲食文化開始萌芽發展

民國二十一年黑橋牌創辦人陳文輝先生出生於貧困的高雄縣小漁村,四歲時父親過世,小學階段正逢戰爭最激烈的時期,空襲不斷、生活動盪不安,艱困的環境下造就出他從小堅毅內斂的個性。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,十三歲的陳文輝先生開始打零工幫忙家計,從餐廳跑堂、魚市殺魚、到碼頭處理漁獲等,對食品的興趣逐漸在心中悄悄萌芽。之後更在機緣下,來到當時台南知名的肉脯店當學徒,跟隨來自廈門的店老闆熟學肉品加工技術,從此開啟了他對食品製造深藏的天份與熱忱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「黑橋」來自「烏橋」的淵源

民國四十六年,自軍中退伍的陳文輝先生,選擇在台南運河旁俗稱「烏橋仔」的地方成立簡單的肉品加工廠,從事生產批發工作。五○年代的台灣物資缺乏,肉類屬於奢侈品,為便於保存及幫助下飯,當時的中式香腸都是鹹膩又乾硬,稱不上美味。初期的黑橋牌以生產批發肉鬆為主,但因為肉鬆僅用來配飯不適合零吃,銷售量一直無法拓展,於是,陳文輝先生開始嚐試改良市面上乾鹹的香腸。他堅持在清晨時分採買當日新鮮現宰的豬肉來醃製香腸,不僅保留豬肉原生的肉汁水分,又將令人咋舌的鹹味改良為現今香甜的台式口味,香腸的水分飽滿,不僅口感特佳,香甜的滋味更在台南府城一炮而紅,成為現今台灣香腸的創始者。

五○年代的府城仍倚賴運河輸送交通,當時的船隻停泊站旁有座黑色木橋,為避免木製橋身因日曬雨淋而腐朽,便淋上黑色柏油瀝青,當地人因此暱稱此橋為「烏橋仔」,此即為現今台南市府前路上「新南橋」的前身。初期的黑橋牌加工廠即位於烏橋旁,當時陳文輝先生研發創新的香腸已在口耳相傳下逐漸打出名氣,由於當時加工廠尚未取店名掛招牌,人們只好以「烏橋邊的香腸」相傳,久而久之卻也自成名號。於是,民國五十二年陳文輝先生在台南市海安路(舊沙卡里巴)開設第一家門市時,便順應民意以「黑橋牌」為店名,「黑橋牌香腸」的名號此時正式創立。

經營理念

從五○年代創始至今,黑橋牌伴隨台灣民眾超過一甲子歲月,是多數台灣人記憶中的美好滋味。保留台灣原產美食文化,努力傳承與發揚台灣的節慶習俗與飲食文化,是黑橋牌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,舉凡年節象徵鴻運高升的香腸蘿蔔糕、團圓桌上的年菜鍋物、端午節必品嘗的肉粽等等,每年推陳出新。不僅如此,更積極透過香腸博物館、戎舘、觀光勝地駐點、文化節慶展覽等各種合作,讓節慶飲食與人文涵養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。

同時更自許為台灣優質肉品專家的代表,除了將中式肉類加工品推向更精緻化外;更積極跨足頂級西式肉品市場,推出歐風火腿、培根、德國香腸、德國豬腳等產品,讓黑橋牌肉品更完整多樣,進而朝國際化及多元化發展,建立台灣美食文化在全球消費者心中的良好印象。

堅持新鮮腿肉、自然醃六對時、不摻粉不加色素

承襲黑橋牌創辦人將食品事業視為良心事業經營的態度,並以肉品專家為自許,黑橋牌不僅堅持「用好心腸做好香腸」的理念提供品質與美味兼具的香腸肉品,更致力將一頭豬拆解,研發出各式各樣美味的豬肉製品。

在台灣,提到台灣香腸、甚至想購買豬肉相關製品就會想到黑橋牌,黑橋牌不僅僅是台灣香腸的代名詞,更是現代家庭一日三餐會出現的佳餚、聚會烤肉的美味食材,更是年節送禮傳遞心意的首要選擇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